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关于我们>>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源于1958年创建的宇航工程系,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宇航院系之一。1988年12月,在宇航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航天工程学院。2003年7月,更名为航天学院。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高素质航天创新人才为己任,服务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贡献力量。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陕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团队、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学校“三全育人”先进集体等荣誉,学院部分团队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

学院现有学生21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00余人,硕、博士研究生1100余人,教职工220余人。现有4个本科专业,4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4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2017年,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获评A+。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构建航天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历史上培养了飞行力学、火箭发动机2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设立“陈士橹飞天班”,在全校率先开展航天卓越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支撑人才培养。建设了9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1个陕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陕西省航天特色人才培养实验区。学院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获批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学生荣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等多个国家级奖项。学院培养的11000余名院友中,涌现出以第二十届中央委员金壮龙、雷凡培,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晓、罗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行业精英、国之栋梁,是人才培养领域“西工大现象”的重要体现。

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院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优化引进机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支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激发队伍活力。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8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0人,国家级专家、总师等4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陕西省师德标兵1人,省部级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6个,形成了一支以院士为带头人,高层次人才为骨干,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科研工作贡献突出。学院坚持“四个面向”,服务“航天强国”建设,着力破解核心领域关键问题,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特别在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试验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彰。学院建设或参与建设了固体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航天局液体火箭发动机数字化研发创新中心等2个国家级创新中心,陕西省微小卫星工程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十年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成功发射“飞天一号”火箭冲压组合动力、世界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欧盟QB50计划“翱翔一号”等多颗立方星,作为内地唯一参与高校联合研制“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完成了高机动靶标产学研合作型号;参与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和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建设,参与孵化空天动力仿真超算中心、陕西天回航天有限公司等。“十三五”以来,获批各类千万级重大项目及标志性项目33项,累计科研经费到款16亿元。

合作交流成效显著学院与国内外近百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深度交流合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工集团等军工集团和科研院所签订战略或产学研合作协议,在科研平台建设、项目和成果申报、学生实习实践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深度参与学校宁波研究院、长三角研究院等异地创新机构建设,助推学科发展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与莫斯科航空航天大学、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多伦多大学、曼彻斯特大学、都灵理工大学、萨马拉大学等10余所大学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或交流,开展了“未来空天飞行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项目”、俄乌白国际人才培养项目等,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等国际组织合作建设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设有陕西省111引智基地1个、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校级国际联合实验室2个,在中乌双方航天局支持下成立了“中乌空间科学联合实验室”,学院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治理体系不断优化。学院改变原有以系建院传统模式,整合学院资源和优势学科方向构建了“9+1+1”的组织结构(“9”个研究所为空天飞行技术研究所、空天动力技术研究所、飞行控制研究所、精确制导与控制研究所、空间操作技术研究所、航天结构技术研究所、空天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研究所、空天能源技术研究所、前沿交叉研究所,“1”中心为航天创新实践中心,“1”办公室为航天学院办公室)。强化学院顶层设计和资源集合能力,加强制度建设,优化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孕育新机遇。航天学院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勇担航天强国使命,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航天学院的新征程上再谱新章!

(所有数据统计至202312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