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介绍
软件工程专业于2011年批准为一级学科,并纳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软件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培养和专业培养,在专业培养中结合学科优势与行业需求,设有被批准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3个方向:软件系统开发、电子服务、数字媒体,建立“软件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结合,软件工程方法与典型工程应用结合”为特色的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中“数据结构”、“软件工程”两门课程为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1.软件系统开发方向:突出国际化和工程型特色,引进国际领先的课程体系,基础理论与工程理念并重,工程能力培养层次递进,国际化理念贯穿始终。使学生能够掌握复杂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架构、程序设计、测试与验证、部署与维护、软件项目管理等软件开发全生存周期的相关方法和技术,并了解软件工程领域的发展前沿,成为软件工程专业高端人才。
2.电子服务方向:培养学生将IT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现代服务业,以提升其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能力。使学生能理解现代服务业的运作机制,为服务业规划、建模、设计、开发、建设相应的IT设施和应用,并掌握其运维监控与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3.数字媒体方向:培养学生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能从事数字媒体相关内容如影视、游戏、动漫的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制作,成为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质与坚实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较强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交流与沟通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与国际化的专业视野,能够在国防单位、科研院所、政府与企事业单位胜任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软件开发与管理、软件工程技术服务等工作的软件工程人才。
学生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或学习深造,应具备以下能力:
(1)具有良好的计算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工程技术能力,能够在软件工程相关领域胜任软件架构师、系统分析师、项目经理和质量经理等研发和管理岗位。
(2)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团队协作和跨学科沟通能力,能作为主要成员在团队中承担协调、组织或管理角色,发挥软件技术骨干或软件技术管理核心的领军作用。
(3)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够将人文、环境、法律、安全等诸多因素与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融合,解决软件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
(4)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专业技术洞察能力和前瞻视野,能够适应软件行业发展及技术变革,具有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能够胜任软件工程及其他领域的相关工作。
三、培养要求
1.专业毕业要求
表1本专业毕业要求及观测点原文
本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 |
本专业毕业要求观测点 |
1工程知识:掌握系统化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软件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应用上述知识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问题。 |
1-1掌握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并运用于软件工程及应用领域复杂问题的表述与计算。 1-2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 1-3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和工程方法,具有解决软件工程及应用领域的复杂软件系统开发和应用仿真等工程问题的能力。 1-4能综合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解决软件工程及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软件领域内的复杂问题,并能够结合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形成有效结论。 |
2-1能够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软件工程学科的相关科学知识,形成对涉及多知识点融合的软件工程复杂问题进行识别、表达、总结、归纳的能力。 2-2对软件工程系统开发和过程管理中的涉及多因素综合的复杂工程问题的某些过程和系统,选择或建立模型,并对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求解和验证。 2-3对软件工程系统开发和过程管理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关键因素的多种解决方法,结合文献查阅,根据约束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能推理并判别解决方法的合理性并得出有效结论。 |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相关领域需求的软件系统、模块(组件/服务)或开发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
3-1能够针对复杂软件工程问题,遵循软件研发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开发组件或模型,设计并实现满足需求的系统。 3-2能够运用专业综合知识提出解决软件工程及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比较,优化。 3-3能够在软件设计、开发系统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并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软件工程及应用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4-1能够基于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验验证等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 4-2能够基于软件工程学科的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软件工程及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制定实验方案、搭建实验环境、正确采集实验数据。 4-3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与判别,并通过分析综合得到有效的结论。 |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软件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软件工程技术、软硬件资源、现代软件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
5-1能够熟练使用软件需求分析、设计、测试、维护和项目管理等工具,掌握其技术原理,理解其使用软硬资源条件及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局限性。 5-2可针对具体应用场景和复杂工程问题,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软件工具,或开发适宜工具,对复杂工程问进行分析、计算、预测、模拟、设计与实现,能观察与分析其结果,提出改进优化方案。 |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软件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软件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6-1了解软件工程领域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熟悉软件企业的管理体系和软件职业的道德规范,能够承担软件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6-2能综合运用软件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分析和评价具体的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面向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系统开发中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7-1能够洞悉、预测和评估软件开发、软件实施、软件维护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影响,并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7-2具备技术伦理学知识,理解软件发展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正确评估软件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8职业规范: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软件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软件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8-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8-2能够在软件工程项目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具备科学素养,勇于担当,服务社会。 8-3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健康身心。 |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软件工程及相关交叉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
9-1在软件工程及相关交叉学科背景下,能够根据阶段及整体目标,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9-2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理解个体、成员、负责人等角色的内涵和要求,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
10沟通:能够在软件工程及应用领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10-1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就软件工程及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方案、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的能力。 10-2能够依照软件工程标准或行业规范,进行软件系统需求分析、技术解决方案、工程设计或实施方案、工程实施报告等相关工程技术文档的撰写,具备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能力。 10-3具备一门外国语的基本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够阅读软件工程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并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
11-1掌握软件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各过程管理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术,能够将工程管理原理、经济决策应用于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等过程。 11-2掌握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及基本经济决策的理论方法,并能应用于多学科环境中的软件工程项目管理。 |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通过不断学习而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能力。 |
12-1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了解软件行业发展、个人发展对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认识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12-2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技术理解力,凝练综述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要求。 |
2.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
本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如表2 所示。
表2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 |
专业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 1 |
毕业要求 2 |
毕业要求 3 |
毕业要求 4 |
毕业要求 5 |
毕业要求 6 |
毕业要求 7 |
毕业要求 8 |
毕业要求 9 |
毕业要求 10 |
毕业要求 11 |
毕业要求 12 |
培养目标1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培养目标2 |
|
✓ |
|
✓ |
|
✓ |
|
✓ |
✓ |
✓ |
✓ |
|
培养目标3 |
✓ |
✓ |
✓ |
|
✓ |
✓ |
✓ |
✓ |
|
|
|
|
培养目标4 |
|
|
|
✓ |
|
✓ |
✓ |
|
|
|
|
✓ |
培养目标1:具有良好的计算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工程技术能力,能够在软件工程相关领域胜任软件架构师、系统分析师、项目经理和质量经理等研发和管理岗位。该目标表明,毕业生具有很强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软件项目和软件产品开发中胜任较重要的岗位。因此要求毕业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对应要求1)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应要求2),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出色的完成设计和开发任务(对应要求3)或履行管理职能(对应要求11),并对可能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给出新的解决方案(对应要求4)。在工作中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工具、进行技术和资源选型(对应要求5),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岗位职责(对应要求8)。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够与团队成员默契合作,良好沟通,促进团队协同工作(对应要求9、10)。
培养目标2: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团队协作和跨学科沟通能力,能作为主要成员在团队中承担协调、组织或管理角色,发挥软件技术骨干或软件技术管理核心的领军作用。该目标显示,毕业生在团队中起到核心或骨干作用,善于研究和分析遇到的复杂软件工程问题(对应要求2和4),协调项目组各类资源做好项目管控(对应要求11),在交叉学科背景下带领团队在职业道德和规范的约束下协同工作(对应要求8、9),并兼顾社会、人文等因素与工程解决方案之间的关系(对应要求6)。在团队中,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胜任跨国项目中多语种交流需求,能清晰地阐发观点与见解,带领团队有序推进项目(对应要求10)。
培养目标3: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够将人文、环境、法律、安全等诸多因素与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融合,解决软件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这体现在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习后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能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使用相关工具和技术资源,对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开发出适宜的解决方案解决软件工程领域复杂的工程问题(对应要求1、2、3、5),并能够遵守软件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在给出工程技术方案的同时,综合考虑社会、人文、环境、法律、安全等诸多因素(对应要求6、7、8)。
培养目标4: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专业技术洞察能力和前瞻视野,能够适应软件行业发展及技术变革,具有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能够胜任软件工程及其他领域的相关工作。该目标表明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洞察力,乐于不断学习而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对应要求12)。始终具备创新思维,勇于对新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应要求4),能深入考虑社会和人文因素(对应要求6),用工程技术推动行业和社会持续地高质量的发展(对应要求7)。
四、学制与学位授予
学制: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五、基本学分学时
总学分:175.5学分
其中:
通识通修 |
66.5学分 |
占总学分的比例:38% |
学科专业 |
69学分 |
占总学分的比例:39% |
综合素养 |
12学分 |
占总学分的比例:7% |
综合实践 |
28学分 |
占总学分的比例:16% |
六、学科专业课程
学科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学习软件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学习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所需要的相关基础理论和知识以及相应的基本能力。
1.软件工程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共33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U14M11056 |
信号与系统(含实验) |
4 |
|
U08M11001 |
电子技术导论 |
3.5 |
|
U08M21010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
1 |
|
U14M11059 |
离散数学 |
4 |
|
U14M11065 |
面向对象编程与设计 |
2 |
|
U14M31066 |
面向对象编程与设计实验 |
1 |
|
U14M11064 |
数据结构 |
3 |
|
U14M11007 |
计算机网络(含实验) |
2.5 |
|
U14M11058 |
计算机组成原理 |
3.5 |
|
U14M21060 |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
1 |
|
U14M11069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3 |
|
U14M31070 |
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 |
0.5 |
|
U14M11071 |
数据库系统 |
3 |
|
U14M31072 |
数据库系统实验 |
1 |
|
2.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下面课程,共20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U14M11067 |
用户界面设计 |
2 |
|
U14M31068 |
用户界面设计实验 |
1 |
|
U14M11013 |
网络与分布计算(含实验) |
3 |
|
U14M11010 |
算法分析与设计(含实验) |
3 |
|
U14M11073 |
软件需求工程 |
2 |
|
U14M31074 |
软件需求工程实验 |
0.5 |
|
U14M13012 |
软件测试(含实验) |
3 |
|
U14M11014 |
软件项目组织与管理(含实验) |
2.5 |
|
U14M11015 |
软件工程文档写作 |
3 |
|
七、课程模块设置与学分分布,共175.5学分
1.通识通修66.5学分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16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U13G11007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
U13G11012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 |
|
U13G11014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6 |
|
U13G11001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2 |
|
U13G11013 |
形势与政策 |
2 |
|
(2)职业规划与发展课程 0.5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U34G11003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
0.5 |
|
(3)心理成长与个人发展课程 0.5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U34G11001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0.5 |
|
(4)军事课程 3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U34G11002 |
军事理论 |
2 |
|
U34P41001 |
军事技能训练 |
1 |
|
(5)公共通修基础课程 20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U14G71003 |
学科专业认知与职业准备(1) |
0.5 |
|
U14G71004 |
学科专业认知与职业准备(2) |
0.5 |
|
U14G11008 |
软件工程导论 |
2 |
|
U10G11070 |
C++程序设计I |
3 |
|
U10G21071 |
C++程序设计I实验 |
2 |
|
|
体育 |
4 |
|
|
大学英语 |
8 |
|
其中:体育课第1-4学期为必修课,每学期为1学分。不同专业、不同体质、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基础条件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
其中:大学英语课程共计8学分,安排在1-4学期。学生进校后进行英语水平分级测试,按照测试成绩进行分级教学。第一学年学生进入综合英语类课程学习,必修4学分。第二学年学生进入拓展提高类课程学习,每学期任意选修2学分。整个英语课程教学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为主,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U16G12038 |
大学英语(Ⅰ) |
2 |
分级考试成绩排名后70%学生第一学期必修 |
U16G12039 |
大学英语(Ⅱ) |
2 |
分级考试成绩排名后70%学生第二学期必修 分级考试成绩排名前30%学生第一学期必修 |
U16G12040 |
大学英语(Ⅲ) |
2 |
分级考试成绩排名前30%学生第二学期必修 |
U16G12041 |
大学英语口语(上) |
0 |
分级考试成绩排名前30%学生可选修,不计入学分。 |
U16G12042 |
大学英语口语(下) |
0 |
U16G12061 |
大学英语网络视听(Ⅰ) |
0 |
分级考试成绩排名前30%学生可选修,不计入学分。 |
U16G12062 |
大学英语网络视听(Ⅱ) |
0 |
拓展提高类课程组 |
全体学生第三、四学期须从中各选修1门,未过 CET-4学生,第三学期必须选修“综合英语”课程。 |
U16G12066 |
大学英语听说(外教) |
0 |
全体学生第三、四学期可选修,不计入学分 |
(6)分层次通修课程 26.5学分
①非专业数学类课程 21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U11G11022 |
高等数学(上) |
5.5 |
|
U11G11023 |
高等数学(下) |
6 |
|
U11G11026 |
线性代数Ⅰ |
2.5 |
|
U11G11029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3 |
|
U11G11028 |
计算方法 |
2 |
|
U11G11030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
2 |
|
②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5.5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U11G33047 |
大学物理Ⅲ |
4 |
|
U11G22061 |
大学物理实验II |
1.5 |
|
2.综合素养 12学分
(1)科学素养类课程:包含三航概论、环境、生物等自然科学,其中在“航空概论”、“航天概论”、“航海概论”课程中必须三选二。
(2)经管法类课程:包含经济、管理、法学等。
(3)人文素养类课程:包含哲学、伦理、历史、文化、语言、文学、社会、审美、人生与发展等。
(4)艺术素养类课程:包含《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
学生应在三航概论课程中至少选修1学分,在艺术素养类课程中至少选修2学分。
学生可在科学素养类课程、经管法类课程、人文素养类课程、艺术素养类课程中再选修9学分。
每学期开设的综合素养类课程详见当学期选课手册。
3.学科专业 69学分
(1)学科基础课程 33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U14M11056 |
信号与系统 |
4 |
|
U08M11001 |
电子技术导论 |
3.5 |
|
U08M21010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
1 |
|
U14M11059 |
离散数学 |
4 |
|
U14M11065 |
面向对象编程与设计 |
2 |
|
U14M31066 |
面向对象编程与设计实验 |
1 |
|
U14M11064 |
数据结构 |
3 |
|
U14M11007 |
计算机网络 |
2.5 |
|
U14M11058 |
计算机组成原理 |
3.5 |
|
U14M21060 |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
1 |
|
U14M11069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3 |
|
U14M31070 |
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 |
0.5 |
|
U14M11071 |
数据库系统 |
3 |
|
U14M31072 |
数据库系统实验 |
1 |
|
(2)专业核心课程 20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U14M11067 |
用户界面设计 |
2 |
|
U14M31068 |
用户界面设计实验 |
1 |
|
U14M11013 |
网络与分布计算 |
3 |
|
U14M11010 |
算法分析与设计 |
3 |
|
U14M11073 |
软件需求工程 |
2 |
|
U14M31074 |
软件需求工程实验 |
0.5 |
|
U14M13012 |
软件测试 |
3 |
|
U14M11014 |
软件项目组织与管理 |
2.5 |
|
U14M11015 |
软件工程文档写作 |
3 |
|
(3)学科前沿课程 2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U14M11017 |
软件系统开发方向前沿课程 |
2 |
三选一 |
U14M11018 |
数字媒体方向前沿课程 |
2 |
U14M11019 |
电子服务方向前沿课程 |
2 |
(4)专业选修课程 14学分
含2学分跨学科开放选修课(跨学科开放选修课:本培养方案之外且课程编码第四位为M的学科专业课程,毕业要求学生修读至少2学分跨学科开放选修课)。
在以下专业课中至少选修12个学分,首先满足一个方向课程的修读要求(至少2门课)。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U14M11020 |
现代软件工程 |
3 |
软件系统开发方向必选 |
U14M11021 |
软件架构设计 |
3 |
软件系统开发方向二选一 |
U14M11063 |
企业级应用软件开发技术 |
3 |
U14M11023 |
数字媒体技术 |
3 |
数字媒体方向必选 |
U14M11024 |
计算机图形学原理与实践 |
3 |
数字媒体方向二选一 |
U14M11025 |
数字图像处理 |
3 |
U14M11027 |
电子服务系统设计 |
3.5 |
电子服务方向必选 |
U14M11028 |
服务科学与工程概论 |
2 |
电子服务方向二选一 |
U14M13029 |
商业智能导论 |
3.5 |
U14M11034 |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 |
3 |
|
U14M11035 |
网络技术与实践 |
3 |
|
U14M11031 |
网络与信息安全 |
3 |
|
U14M11016 |
编译原理 |
3.5 |
|
U14M11033 |
计算智能方法 |
2.5 |
|
U14M11036 |
机器学习及应用 |
2.5 |
|
U14M11037 |
汇编与接口 |
3.5 |
|
U14M13075 |
大数据技术基础 |
2.5 |
|
U14M11080 |
Python程序设计--深度学习基础及应用 |
2.5 |
|
4.综合实践 28学分
(1)毕业设计/论文 10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U14P71007 |
毕业设计(论文) |
10 |
|
(2)集中实践环节 16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U14P41004 |
专业实习 |
4 |
|
U14P21012 |
软件开发基础能力训练 |
3.5 |
|
U14P21013 |
软件系统开发综合能力训练 |
3.5 |
|
U14P21014 |
高级软件工程能力综合训练 |
3.5 |
|
U14P71015 |
系列讲座 |
1.5 |
|
(3)科研训练 2学分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U14P61006 |
研究训练 |
2 |
|